企业级提供商,为企业级商家提供app、定制化后台及解决方案服务
咨询热线:400-083-286
智能电网强势崛起!——2025年,数据透视中国电网及配电行业转型
2025-02-21

一、电力供需格局:传统与新能量的博弈 

2024年,中国新开工建设燃煤电厂达到94.5吉瓦,为十年来最高水平。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电力供给紧张背景下,部分地区对煤电项目的依赖在短期内难以避免。然而,尽管政府在2021至2025年期间承诺“严格控制”煤电发展,但出于对电力供应安全的担忧,新项目的激增也显示出能源结构调整的复杂性。研究指出,若煤炭在电力系统中长期占据较高比例,快速减排目标将面临严峻挑战。

与此同时,全球电力需求正以每年4%的速度稳步增长。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27年,全球电力消费将超过日本的年总消费量,而新兴经济体将推动85%的增长,其中中国贡献超过一半。中国在推动新能源发展方面成绩显著:2024年太阳能装机容量同比增长45.2,达到8.9亿千瓦,风能装机容量增长18%,达到5.2亿千瓦,整体装机容量同比增长14.6%,达到33.5亿千瓦。这一数据不仅体现了中国加速能源转型的决心,也为未来电力系统优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二、智能电网升级:科技赋能配电系统

电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民生和经济发展,而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使得配电网防灾抗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以台风“贝碧嘉”为例,上海低电压配网在遭遇暴风雨时出现故障,但主网架却依然稳定运行。这一事实促使国家能源局在《配电网高质量发展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7年)》中,将防灾抗灾项目列为重点任务,要求在供电薄弱区域加快配网升级改造。

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正迅速改变传统配电网络的运营方式。国网新疆公司推出的“疆电秒感配电网微应用”通过“电网一张图”系统,实现了变电站、中低压配网及用户全景拓扑的动态管理,有效提高了故障处理速度与精度。据统计,配网故障信息短信推送数量达2315条次,故障处置时长压缩至30秒以内,准确率超过85%。同时,配网“不停电作业”正由过去的探索走向常态化,2016年与2022年分别实现80.1万次和92.1万次不停电作业,表明智能化、自动化改造正在逐步提升供电可靠性和用户满意度。

智能电网市场规模亦呈现爆发式增长,从2017年的476.1亿元上升至2021年的854.6亿元,预计2024年将突破1188.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0.31%。上游涵盖发电环节,中游涉及输变配系统,下游则延伸至智能调度和用电设备,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南京市“5G+工业互联网”的应用赋能、浙江电力人工智能预测中心的上线以及天津市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在智能电网领域的应用,都为中国智能电网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三、政策引导与市场前景:绿色与智能并行

在国家大力推动能源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电网及配电行业迎来了政策红利。国家能源局持续发文推动配电网高质量发展,强调提升供电能力、抗灾能力和智能化水平,着力解决分布式新能源接入和电动汽车充电等新挑战。与此同时,虽然2025年中国计划减少对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补贴,但这一举措更多体现了市场化竞争机制的逐步建立,新能源成本的降低也为电网升级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此外,领先企业如宁德时代正积极拓展电网及电动汽车平台业务,计划开发“零碳”电网和可定制电动汽车底盘平台,推动能源存储系统和国际扩张战略。这不仅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方向,也助力构建一个更加绿色、低碳、高效的电力供应体系。

在此背景下,中国电网行业正逐步走向从传统“停电作业”为主向“不停电作业”为主的转型,这既体现了技术升级的成果,也反映出电力市场对高质量供电服务的更高要求。2023年,中国电网工程建设投资达到5275亿元,稳健的投资增长为未来智能电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电力供需格局:传统与新能量的博弈 

2024年,中国新开工建设燃煤电厂达到94.5吉瓦,为十年来最高水平。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电力供给紧张背景下,部分地区对煤电项目的依赖在短期内难以避免。然而,尽管政府在2021至2025年期间承诺“严格控制”煤电发展,但出于对电力供应安全的担忧,新项目的激增也显示出能源结构调整的复杂性。研究指出,若煤炭在电力系统中长期占据较高比例,快速减排目标将面临严峻挑战。

与此同时,全球电力需求正以每年4%的速度稳步增长。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27年,全球电力消费将超过日本的年总消费量,而新兴经济体将推动85%的增长,其中中国贡献超过一半。中国在推动新能源发展方面成绩显著:2024年太阳能装机容量同比增长45.2,达到8.9亿千瓦,风能装机容量增长18%,达到5.2亿千瓦,整体装机容量同比增长14.6%,达到33.5亿千瓦。这一数据不仅体现了中国加速能源转型的决心,也为未来电力系统优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二、智能电网升级:科技赋能配电系统

电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民生和经济发展,而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使得配电网防灾抗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以台风“贝碧嘉”为例,上海低电压配网在遭遇暴风雨时出现故障,但主网架却依然稳定运行。这一事实促使国家能源局在《配电网高质量发展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7年)》中,将防灾抗灾项目列为重点任务,要求在供电薄弱区域加快配网升级改造。 

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正迅速改变传统配电网络的运营方式。国网新疆公司推出的“疆电秒感配电网微应用”通过“电网一张图”系统,实现了变电站、中低压配网及用户全景拓扑的动态管理,有效提高了故障处理速度与精度。据统计,配网故障信息短信推送数量达2315条次,故障处置时长压缩至30秒以内,准确率超过85%。同时,配网“不停电作业”正由过去的探索走向常态化,2016年与2022年分别实现80.1万次和92.1万次不停电作业,表明智能化、自动化改造正在逐步提升供电可靠性和用户满意度。 

智能电网市场规模亦呈现爆发式增长,从2017年的476.1亿元上升至2021年的854.6亿元,预计2024年将突破1188.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0.31%。上游涵盖发电环节,中游涉及输变配系统,下游则延伸至智能调度和用电设备,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南京市“5G+工业互联网”的应用赋能、浙江电力人工智能预测中心的上线以及天津市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在智能电网领域的应用,都为中国智能电网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三、政策引导与市场前景:绿色与智能并行 

在国家大力推动能源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电网及配电行业迎来了政策红利。国家能源局持续发文推动配电网高质量发展,强调提升供电能力、抗灾能力和智能化水平,着力解决分布式新能源接入和电动汽车充电等新挑战。与此同时,虽然2025年中国计划减少对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补贴,但这一举措更多体现了市场化竞争机制的逐步建立,新能源成本的降低也为电网升级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此外,领先企业如宁德时代正积极拓展电网及电动汽车平台业务,计划开发“零碳”电网和可定制电动汽车底盘平台,推动能源存储系统和国际扩张战略。这不仅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方向,也助力构建一个更加绿色、低碳、高效的电力供应体系。 

在此背景下,中国电网行业正逐步走向从传统“停电作业”为主向“不停电作业”为主的转型,这既体现了技术升级的成果,也反映出电力市场对高质量供电服务的更高要求。2023年,中国电网工程建设投资达到5275亿元,稳健的投资增长为未来智能电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转载此文于“熊彼得经济观”,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