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20个机巢,巡检范围覆盖153条输电线路、18座变电站和200余条配电线路……江苏南京供电公司试点建设无人机智能巡检示范区,构建无人机自主巡检新模式——
8月6日,江苏南京市江宁区220千伏庄红线线路通道内,一架无人机按照预设航迹自主巡检,同时将拍摄的图像和采集的数据传回指挥中心。无人机完成线路巡检任务后返回机巢,自动启动充电程序,为下一次巡检做好准备。
江宁区是南京供电公司试点建设的无人机智能巡检示范区。该公司在重要点位安装20个无人机机巢,使无人机巡检范围覆盖1600千米输电通道,实现18座110千伏和35千伏变电站无人机智能巡检全覆盖,还迭代升级输电无人机巡检微应用,使无人机自主巡检数据自动流转,进一步提高巡检工作效率。
智能规划航线,确定机巢点位
2024年1月,南京供电公司实施输变电专业区(县)供电公司属地化管理,成立了各区(县)供电公司设备管理部。此前,江宁区35~220千伏线路运检工作由南京供电公司3个输电运检班组19人负责。输变电专业属地化管理后,这些工作由新成立的江宁区供电公司输电运检班7名成员负责。
“以前巡检受距离、环境等因素限制,每人每天最多巡检10千米。巡检山区的线路,有时往返就得两个小时。”江宁区供电公司设备管理部副主任朱吉权说。
缺人手、效率低,传统巡检模式已难以满足工作需求。2024年5月起,南京供电公司在江宁区试点建设无人机智能巡检示范区。江宁区区域内平原与丘陵相间,再加上高楼遮挡等因素,无人机航线规划、数据传输等成了示范区建设的重点。
南京供电公司组建无人机智能巡检技术团队,逐一攻克示范区建设面临的问题。技术团队与设备厂商反复推敲打磨方案,采用4G双链路控制等技术,降低传输延迟,确保无人机与基站间图像和数据的稳定传输。针对航线规划难题,技术团队采集输电杆塔、变电设备的点云数据,搭建三维模型并内嵌在无人机上,就像给飞机装上了导航系统,支撑飞行航迹规划、拍照位置定点等工作精准完成。
在此基础上,技术团队分析输电通道三维数据,开发了智能航线规划系统,使无人机航线规划速度达到35基/天。技术团队还给无人机机体搭载智能避障系统,使无人机能自动规避建筑物、通信塔等障碍物,实现多航线叠加调度,确保无人机不穿越变电站设备区,不遗漏任何一处巡检点位。
无人机机巢选点既要避开禁飞区,又要能覆盖最大范围,是技术团队攻关的另一个重点。为了合理建设机巢,技术团队依托“电网一张图”确定设备密集区域,反复对比选取建设点位,查看现场环境、试验信号强度,并联系相关专业人员勘查现场电路、网线走向等,用3个月时间确定了20座变电站的屋顶作为机巢建设点。至此,无人机智能巡检示范区初具雏形。
示范区正式运行,巡检更快更精细
2024年8月,110千伏望远变电站无人机机巢等首批7个机巢安装完成。为了确保机巢尽早投入使用,技术团队加快开展实用化验证。“实用化验证需要我们现场操控无人机对所有飞行轨迹进行摸排和测试,利用激光点云技术验证巡检轨迹。就像是扫地机器人第一次启动,要先‘扫描’家里的环境一样,我们要确保无人机能认得所有巡检轨迹。”江宁区供电公司输电运检班员工张清鑫介绍,每个机巢的测试平均要用17天时间。
硬件具备了,软件也要跟上。技术团队迭代升级原有的输电无人机微应用,多次开展需求分析与讨论,结合日常巡检需要进一步优化飞行需求提报、飞行过程监督、图片算法处理、缺陷隐患标注、历史图片对比等业务流程,并上线了一批新功能。
2024年年底,20个无人机机巢全部投入使用并完成实用化验证。技术团队还完成了输电无人机巡检微应用与相关业务系统数据贯通等工作,使无人机自主巡检传回的图像和数据可以自动流转,相关工作流程用时减少三分之二。
“以前,无人机巡检传回的图像和数据需要我们手动填报维护,数据量大的时候难免出现差错。现在,无人机自主巡检实现了缺陷识别、派单、处理全闭环,工作质效大幅提升。”江宁区供电公司输电运检班员工张丽强说。
今年1月,江宁无人机智能巡检示范区正式投入实用化运行,目前覆盖153条输电线路、18座变电站和216条配电线路。
转载此文于“国家电网报”,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删除,谢谢。